上世纪90年代,台海局势日趋紧张,中国海军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水下威胁。由于国产潜艇技术尚不能完全满足现代海战的需求,中国不得不转向国际市场高忆配资,寻求更为先进的常规潜艇以填补这一空缺。于是,中国海军决定引进俄罗斯制造的“基洛”级潜艇,不仅为了维持现有舰艇数量的稳定,还希望借助其先进技术推动自身潜艇水平的提升。对当时经济陷入困境、迫切需要外汇的俄罗斯而言,这笔合作则是一场难得的商业良机。
然而,整个引进过程远非想象中的顺利。从最初的谈判到潜艇的运输交付,诸多问题层出不穷。中国海军在潜艇建设方面深受前苏联海军影响,早在1980年代便已着手第二代潜艇的研制工作。那时正值冷战高峰期,国际形势变化促使我国与欧美国家在军备领域展开合作,并取得了一定进展。但随着西方对华技术封锁的重启,我国潜艇发展面临诸多挑战。
到了1990年代,服役中的大多数潜艇仍为1974年交付的035型中型柴电潜艇。与世界先进常规潜艇相比,035型已显得极为落后,难以满足海军的核心作战需求。至于8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的第二代039“宋”级潜艇,尚未完成海上试验,其静音性能亦不尽如人意,成为我国潜艇研发的重大瓶颈。与此同时,台海局势的复杂多变给海军带来巨大压力,对先进军事装备的需求迅速攀升。基于这些现实,海军不得不考虑引进国外先进潜艇,不仅用以补充现役潜艇数量,更期待借此提升自主研发的技术水平。
展开剩余86%与此同时,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,俄罗斯陷入深重的经济危机,急需资金支持国家转型。面对财政捉襟见肘的窘境,俄罗斯不得不将大量先进武器推向国际市场,其中就包括当时代表其尖端技术的“基洛”级潜艇。1980年,阿穆尔共青城造船厂开始建造由红宝石设计局设计的新型877型潜艇,编号B-248。这款潜艇于1981年被美国首次侦测并命名为“Kilo”,从此在国际军事界声名鹊起。
“基洛”级潜艇(又称K级)配备强大火力,是苏联研制的最后一代常规潜艇,也是当时俄罗斯海军最先进的柴电动力潜艇。与苏联以往型号相比,它在技术层面实现了多项突破。采用双壳体结构,具备极强的生存能力,储备浮力高达32%,最大潜深达400米。装备了射程600至6000米的防空导弹系统,能够有效防御舰载和空中威胁。潜艇配备6具鱼雷发射管,兼容多种鱼雷,采用压缩气体发射技术,并配备快速装填装置,使其能迅速发射多枚鱼雷,应对反潜与反舰等多样战斗任务。
此外,“基洛”级的艇体设计极具匠心,水滴形船体大幅减少水阻,降低摩擦噪音。艇身覆有消音瓦和反声呐橡胶涂层,有效吸收声波,提升隐蔽性能。为进一步降低噪声,该潜艇摒弃了传统的双轴或三轴螺旋桨,采用单轴七叶桨叶电动螺旋桨,转速由每分钟500转降至250转。正因如此,这款潜艇被誉为“海底黑洞”,其静音性能在当时可谓首屈一指。
90年代初,中国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,统筹协调中俄两国在军备引进及技术转让等方面的合作。1991年,中国海军派出70余人的访问团赴俄考察。当时,俄罗斯国防工业几近停滞,所见景象令考察团震惊:圣彼得堡造船厂荒草丛生,生产车间破旧不堪,甚至难以开工。尽管如此,这样的局面恰恰为双方合作提供了契机高忆配资,理应实现互利共赢。
但现实却并不乐观。自1993年首次谈判起,交易充满波折。商业谈判应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,然而俄罗斯残存的大国沙文主义让谈判过程充满摩擦。俄罗斯方面始终摆出“老大哥”姿态,试图以援助小弟的态度来谈生意,令中方代表难以接受。加之双方沟通风格迥异——俄方直接而坦率,中方则习惯委婉含蓄,沟通中频频产生误解。
起初,俄罗斯积极推销877型“基洛”潜艇,但中方希望同时引进更先进的636型潜艇。苏联解体后,因财政困难,俄罗斯海军未能装备636型,这款潜艇仍未服役。若卖给中国,中国海军将成为首个装备636型的国家。俄方虽将636型摆上货架,却对出售持保留态度,仅提供了有限的总体数据,关键技术资料视为机密,拒绝透露。基于商业原则,若想达成互利合作,俄方应提供完整详尽的技术资料。
当时636型潜艇在俄罗斯尚未下水试验,甚至无法参观。中方代表提出希望登艇考察现役877型潜艇,但此事被一再拖延。俄方似乎有隐情,迟迟未安排参观。最终勉强敲定参观,但俄方提出严格限制:仅允许两人登艇,禁止携带翻译,禁止讨论或提问等。鉴于出口潜艇在性能上通常有所保留,亲自登艇考察极为重要。尽管条件苛刻,中方仍然接受了。
这次登艇考察意外发现了一个关键问题——鱼雷系统。中方技术人员注意到有一款配套的新型鱼雷未曾被俄方介绍。中方期望将这款鱼雷纳入采购清单,但对俄方而言,出售尚未服役且自主研发的新型鱼雷,是一大难题。最终,俄罗斯在内部激烈争论后勉强同意出售,但也引发俄代表团成员与团长间的激烈争执。签约宴会上,俄代表团团长眼含泪光,心情可见复杂而沉重。
1994年底,首艘877型潜艇准备交付。负责验收与转运的,是海军装备部舰艇部副部长耿广生。按照中国严格的验收标准,潜艇每项装备需进行三至四个月的系泊测试,随后还要进行六个月以上的航海试验。验收流程虽然繁琐,却确保了装备质量与性能。即便是国产潜艇,交付时也需严格遵循此程序。
然而,俄方对中方验收方案强烈反对。印度海军此前订购“基洛”潜艇时,只进行过简单功能测试,之后未出现问题。俄罗斯对潜艇设计制造信心十足,认为既已通过本国验收,中方的再验收纯属多余。此言背后,仍然透露出俄方“老大哥”心态,不愿接受“学生验收老师”的局面。毕竟,苏联时期对新中国在经济、工业、军事等多方面提供过援助,中国潜艇制造线就是在苏联帮助下建立,早期潜艇技术多为苏联仿制。
尽管如此,中方始终以平等甲方身份进行谈判,绝非请求援助者。耿广生深知潜艇品质已有俄罗斯军方认证,便决定适当简化验收计划,重点测试关键设备。然而,双方仍陷入僵局。俄方仅同意中方进行类似印度海军的功能性验收,中方则坚持要对设备性能进行严格测试。经过多次协商,双方妥协:对关键设备进行性能测试,普通设备则仅做功能测试。
问题刚解决,又遭遇新难题——俄方拒绝允许中方进行航海试验。理由是如果中方人员登舰,人员数量将超过潜艇设计的90人极限。然而航海试验是验收重要环节,远比系泊测试能暴露潜在缺陷。中方坚决要求上舰进行试航,最终双方达成妥协,派遣少数经验丰富专家登舰。由于许多设备无法实测,中方验收组还与圣彼得堡造船厂保持密切联系,列出性能测试清单,要求工厂配合填写测试数据。
造船厂工人不仅态度积极,还极为认真地配合验收工作。虽然中方只能对重点设备实测,但通过替代方案,验收组基本达到了验收标准。首艘877型潜艇交付时已部分建造完成,无法参与建造阶段验收,但凭借俄方提供的探伤报告和各类数据,中方验收组一致认可俄罗斯的验收程序严谨细致。
测试结果显示,877型潜艇性能指标均达标。耿广生高度评价俄罗斯工艺与质量,甚至感慨:“俄罗斯潜艇的高质量在于其出海前无需做任何特殊准备,就敢进行深潜。如果不是波罗的海水域相对浅,他们还能潜得更深。”
虽然这次交易从谈判到验收充满波折,最终仍圆满达成。中国不仅引进了877型和636型潜艇,还获得了配套装备和新型鱼雷。采购金额比预期降低了十几个百分点。中俄两国实现了真正合作共赢,曾因资金匮乏几近停摆的圣彼得堡造船厂因此重新焕发活力,中国也成为世界首个装备“基洛”级636型潜艇的国家。
1994年12月,中国代表团在圣彼得堡完成签收仪式。当地一位领导激动地表示:“感谢中国朋友,你们不仅挽救了一个造船厂,更拯救了半个圣彼得堡市。”
发布于:天津市金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